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源:极目新闻
8月18日,四川成都市民翟先生向极目新闻反映,他58岁的母亲翟女士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做CT时,因另一患者误入检查室,导致该患者的CT影像被录入他母亲名下,母亲因而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母亲在服用了约3个月药物后复查,才发现系误诊。四川省人民医院回应说,目前双方尚在协商处置中,医院方已采取改进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并将尽力推动此事妥善解决。
这场误诊让翟女士遭了大罪。“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进展很快的重病,这三个月里,她不光背着“重症患者”的精神压力,吃不好睡不香,还得担着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可这失误本来完全能够避免:叫号喊“翟女士”时,陌生人进检查室没人拦;操作人员连最基本的姓名核对都省了;影像归档审核更是走过场。从身份核对到检查室管理,再到影像审核,这三个关键环节看着像有人管理,其实根本没起作用,这难道是立了个稻草人当摆设吗?
事实上,医疗安全从来不是“要么靠技术,要么靠流程”的单选题。CT设备再精准,可它不会自己认人。AI能快速生成诊断报告,却替代不了人工核对基本信息。医疗安全的技术升级,得和流程优化一起走。这就好比飞机有自动导航,但飞行员仍需严守操作规范。现在有的医院一门心思买高端设备,却把基础操作流程抛在脑后,因此埋下了安全隐患。
此事还暴露了医疗体系里“责任链条断裂”的老问题。从放射科医师到接诊医生,从信息录入人员到科室管理者,每个环节都抱着“总会有人检查”的侥幸心理。这种“各管一段、责任空转”的状态,比单一环节出错更危险。医疗安全容不得丝毫侥幸,需要有“零差错”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出事后互相推诿甩锅。
与其他高风险行业相比,部分医院的流程管理差得有点远。当下,航空业靠标准化检查单降低人为失误,就连奶茶店都推行“三核对”制度,为何三甲医院的检查流程却如此随意?不少医院至今仍依赖“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而非制度化的规范约束,这显然跟不上安全管理的需求。
值得警惕的是,出事之后医院说已采取改进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发生。但这些措施若只还停在过度倚重技术层面,不改“重设备轻流程”的管理思路,类似问题难免会重演。真要改进,得从重新设计医疗流程开始,把身份核对、操作留痕、交叉验证这些环节制度化,让每个操作步骤都留下不可篡改的电子轨迹,用刚性制度替代靠自觉的柔性约束。
医疗安全这件事,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差错”。人们在夸AI看病多厉害的时候,可别忘了最基础的流程规则,才是保住生命的最后一道坎。这场本不该发生的误诊,该给医疗安全提个醒:追技术突破的同时,更得把流程管理的“防火墙”夯结实。毕竟,再先进的设备,也替代不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而任何流程漏洞的代价,最终都得由活生生的人来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救命的信号:应急通信的“十八般武器”(附产业图谱)08-18
云南3岁女童头上插刀淡定就医,警方认定系意外事件,“妈妈拉抖床单时不慎将床边水果刀甩飞砸到孩子头部”08-18
何以中国 | 央视新闻探访脑机海河实验室孵化企业天开燧世08-15
锐评|网红医生不能成为提线木偶08-14
少年蜗居出租屋12年,高考考出590分!他的故事让人心疼又敬佩!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