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再厉害的胃病,都不用过度治疗,记好这个药”“治胃病先健脾,牢记一个小胶囊”……短视频平台上,身着白大褂的网红医生用着高度相似的宣传语,极力推荐着同一款中成药。部分账号下方甚至直接挂上购物车链接。这看似火热的医疗科普背后,实则是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医生沦为提线木偶,医疗科普被流量绑架。(据8月12日《法治日报》)
在MCN机构操作下,网红医生的孵化已形成一套固定模板。从筛选合作医生,到脚本策划、拍摄剪辑,再到引流变现,每个环节都透着“专业”的算计。机构为医生量身定制“三阶段运营法则”,从蹭热点起号,到融入科普过渡,最终构建内容矩阵。内容策划则遵循“找热点、找需求、找共鸣”公式,医生只负责出镜,剩下的交给运营团队——医疗科普被异化为标准化生产线上高度相似的工业品,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在MCN机构提供的报价单上,医生背书授权与推广价格明码标价,依据医院等级与职称高低浮动。当平台管控趋严,无法直接带货,推广便披上“科普”外衣,在视频中隐晦提及药品通用名,评论区则由工作人员用小号“默契”挂出商品链接。更有甚者,导诊服务也成为变现渠道,宣称月导流线下门诊400多人。医疗科普的纯粹性在流量与金钱裹挟下荡然无存,专业身份沦为带货工具。
针对层出不穷的医疗科普乱象,有的地方已采取治理措施。上海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划定九类负面行为,涵盖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带货、与不良记录MCN机构合作等内容,为网络健康科普行为立规矩。
当医生IP的打造服务于流量变现,医生与医院便面临严峻的职业操守考验。医疗科普的公信力不可在MCN的流水线上被拆解贩卖。作为医生,职业道德底线必须坚守,医院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引导医生回归专业本位,可探索组建正规科普团队,为医生提供专业支持。网络平台也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或短视频的带货暗广话术,对违规账号“一键熔断”,从源头上阻止忽悠人的假医生坐大成为网红。同时,大力培育真正有益公众健康的网红医生,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机会,在流量喧嚣中引导健康科普回归专业和公益,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权益。
来源:河南日报评论
相关文章:
锐评|网红医生不能成为提线木偶08-14
正式编制!汇川区2025年公开招聘教师→08-13
近50名马拉松精英云南集结,“百炼成杰”计划正式启动08-12
2025年公安普通高等院校公安专业专科层次招生面试、体检和体能测评有关事项公布07-25
二〇二五年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启动07-24
暑期,这一门诊被中小学生挤爆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