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ADC类药物像是“聪明炸弹”,肺癌早期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丨21CC肿瘤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7:10:00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2022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87万例,死亡病例超过76万例,占全球肺癌负担的近40%。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80%-85%,而小细胞肺癌(SCLC)虽然仅占15%,却以侵袭性强、预后极差著称,5年生存率不足7%。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部分患者带来生存希望,但耐药复发、脑转移等问题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抗体偶联药物(ADC)作为“生物导弹”崭露头角,通过精准靶向递送高效细胞毒药物,正在改写肿瘤治疗格局。ADC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强效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兼具靶向治疗的精准性和化疗的强大杀伤力,被业界誉为“化疗2.0”。全球研发管线显示,目前已有十多款ADC药物获批上市,2025年预计还将有6款重磅ADC药物获批,覆盖HER2、TROP2、B7H3等关键靶点。

中国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进行的B7H3靶向ADC药物YL201的临床研究中,针对鼻咽癌和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缓解率分别达48.6%和63.9%,显著优于现有方案。与此同时,国产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国产双抗ADC 药物BL-B01D1等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不仅填补了难治性肺癌亚型的治疗空白,更推动中国ADC研发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随着ADC药物从后线向前线治疗推进,从单药向联合策略拓展,肺癌治疗正迎来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围绕“抗体偶联ADC药物发展在肺癌治疗的突破”这一话题,记者邀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深入解析ADC药物的突破性进展,展现中国学者如何以创新研发破解肺癌治疗困境,为患者点燃生命新希望。

预防至关重要

《21世纪》:在肿瘤防治周的背景下,您认为目前我国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公众在肿瘤防治方面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

张力:目前我国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重治不重防”,许多患者往往在病情发展到很严重时才就医,且大量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并发生转移。对此,我们特别强调“防重于治”的理念,将医院名称从“肿瘤医院”改为“肿瘤防治中心”就是为了突出预防的重要性。此外,我们提出“防—筛—诊—治—康复”的综合防治策略,也特别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癌症并进行根治性治疗。总而言之,公众需要转变观念,重视预防和早期筛查,这是提升肿瘤防治效果的关键。

《21世纪》:您和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B7H3这个靶点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什么选择它作为研究方向?

张力:目前肿瘤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三大手段,近年来也出现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这些方法仅适用于特定人群。而我们研究的ADC(抗体偶联药物)类药物就像是“聪明炸弹”,它通过抗体精准携带化疗药物到达肿瘤部位,在肿瘤周边或内部释放药物,从而显著提高选择性。相比传统化疗无差别攻击增殖快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毛囊细胞、白细胞等)导致脱发、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ADC药物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代表了化疗药物的升级换代方向。

选择B7H3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该靶点在多种肿瘤中呈现高表达特性,且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密切相关。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B7H3抗原,使免疫系统误将其识别为正常组织而不予清除,从而导致肿瘤持续生长。针对这一机制,我们开发了特异性识别B7H3的抗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抗体偶联药物。这种靶向治疗策略能够精准作用于B7H3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使药物更有效地富集在肿瘤部位,从而显著提升治疗效果。B7H3靶点的选择体现了我们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开发新一代靶向药物的治疗思路。

ADC抗癌“聪明炸弹”

《21世纪》:结合您的研究,能否向公众科普一下什么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它与传统化疗相比,有哪些优势?

张力:ADC药物通过抗体携带化疗药物,实现了“靶向化疗”,也就是“化疗2.0”阶段。这种药物不会在体内无差别杀伤所有细胞,而是精准作用于特定靶点,根据它这个特点,我们也把它称为“魔法子弹”或“聪明炸弹”。目前已有多个ADC药物获批应用于临床,如治疗乳腺癌的德曲妥珠单抗(DS-8201)已经是乳腺癌治疗中存在HER2高表达或者HER2低表达的病人都可以使用的一个ADC类药物,在肺癌治疗里有HER2突变的病人也可以使用这类药物。随着针对不同靶点的ADC药物陆续获批,这类药物有望从二线治疗上升为主流治疗方案,成为肿瘤治疗的前沿手段。

《21世纪》:B7H3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实体瘤运用领域鼻咽癌和肺癌联合治疗的优势在哪?以及目前华南地区研究的重要意义有哪些?对于实体瘤治疗领域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

张力:B7H3靶向ADC药物YL201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鼻咽癌、小细胞肺癌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这三种难治性肿瘤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根据我们公开的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在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中的客观缓解率达到65%,在鼻咽癌治疗中达到42%,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也有52%的显著效果。这些数据远超当前标准治疗方案,这个结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为这些高发的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在于针对鼻咽癌有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在华南地区是一个常见的肿瘤,因此也称为“广东瘤”。现在YL201已经获得了国家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并且研究成果发表在了顶级期刊《自然·医学》上,充分证明了其科学价值。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进行两项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分别针对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和鼻咽癌的三线治疗。

对于患者而言,参与这些临床试验是目前获得这种创新治疗方法的唯一途径。我们的研究团队特别鼓励符合条件的鼻咽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试验,以便尽早受益于这一创新疗法。因为YL201药物结合了靶向治疗和化疗的优势,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采用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模式,不仅在中国开展,还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内等多个国家的患者慕名来参与。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不仅加快了药物研发进程,也为中国创新药物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B7H3靶向ADC药物有望为更多实体瘤患者带来治疗突破。

《21世纪》:目前全球在B7H3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研究领域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您的这项I期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怎样的地位?

张力: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B7H3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获批上市,我们的研究处于该领域研发的前沿梯队。在小细胞肺癌领域,目前可能全球共有三个同类产品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而在鼻咽癌治疗领域,我们的研究更具突破性意义,是全球首个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的B7H3靶向ADC药物。这意味着对于鼻咽癌患者而言,目前只有通过参加我们的临床试验才能获得这种创新疗法。我们诚挚欢迎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患者积极参与这项具有全球领先意义的临床研究。

攻克癌症需降低发病率

《21世纪》:目前我们的B7H3靶向ADC药物从I期到III期的研发速度是相对比较快的。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现在的进程吗?

张力:我们的B7H3靶向ADC药物YL201在完成I期临床试验后就直接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这种快速推进主要基于两个关键条件:首先是I期临床试验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疗效数据,这是开展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的重要前提;其次是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这两个瘤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两个III期临床试验(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正在正常推进患者招募工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有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都将获得免费治疗和检查,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这不仅能让患者获得最新治疗机会,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21世纪》:在未来的肿瘤治疗研究中,您和团队还有哪些新的方向和计划?对肿瘤防治的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您认为未来肿瘤防治的趋势将如何发展?我们距离“攻克癌症”还有多远?

张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一个国家级的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中心,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很多抗肿瘤新药都是通过我们医院的临床试验获批上市,然后造福更多的患者,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团队在肿瘤治疗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三个方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化疗(化疗2.0)。

在靶向治疗方面,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三代、四代靶向药物;免疫治疗领域则重点推进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治疗2.0)研究,如已获批的伊沃西单抗。化疗2.0方面则专注于双抗或单抗ADC药物开发,包括上面提到的靶向B7H3的ADC药物YL201等创新药物。中国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多个原研药物成功“出海”,部分靶点研究甚至领跑全球。

关于肿瘤防治的未来趋势,我们认为早期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当前肿瘤防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诊断偏晚,因此需要加强防癌宣传,特别是控烟工作(中国男性吸烟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2%),以及控制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虽然我们在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距离“攻克癌症”仍有距离,降低发病率才是根本解决方案。最后要特别感谢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研究团队和国家政策支持,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患者能更早用上创新药物,甚至领先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创新护理模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启动“免陪照护病房”服务04-18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ADC类药物像是“聪明炸弹”,肺癌早期预防和诊断至关重要丨21CC肿瘤周04-16

一起粉碎肿瘤“饮食”谣言04-16

杭州2024癌谱数据发布:肺癌居首,前10位癌症占发病超八成04-15

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召开 三大核心成果引领诊疗新格局04-15

医学界惊人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通常有这7个特征04-15

吉贝尔:2024年业绩稳健增长,创新驱动未来04-15

唠“科”话丨打个雷就喘不上气?专家支招应对“雷暴哮喘”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