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意渐浓的节气,更是慎终追远的符号。当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插柳之时,血脉中的情感纽带与精神传承悄然涌动。清明不仅是追思逝者的日子,更是以家风为镜、以家教为尺,凝聚家庭力量、涵养时代新风的重要契机。
清明祭祖的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忘本”的伦理基因。从《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训诫,到《颜氏家训》中“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治家智慧,家风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精神密码。今日之中国,无数家庭在清明时节以诵读家训、讲述祖辈故事的方式,将“忠厚传家”“勤俭持身”等家风要义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既是对先辈品格的致敬,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正如朱熹后裔在清明祭祖时强调“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家风的价值不仅在于规范行为,更在于为后代树立精神坐标。
家教如细雨,无声却深远。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到梁启超以家书教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中华家教传统始终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维度更加丰富:父母在餐桌上谈论社会热点时传递的是未来可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展现的是肩上有责,在对待老人时体现的是孝道温情。这种浸润式教育,让家教不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化为生活点滴中的精神滋养。
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其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国家风貌。新时代家风建设,既要传承“家和万事兴”的传统智慧,更需注入“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时代内涵。全国多地推出“好家风信用贷”,将家风评价纳入诚信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手段为家风传承开辟新路径:年轻家庭通过“云端家谱”记录家族历史,利用微信群开展“线上家风讨论会”,甚至以短视频形式分享先辈们的奋斗故事。这些创新实践,让古老的家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清明寄情,不仅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好家风,子女教育的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当每个家庭都能以好家风培根铸魂,以好家教立德树人,无数“小家”的正能量必将汇聚成国家发展的磅礴伟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勇(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相关文章:
踏青赏花、非遗研学热度高,清明山东旅游人均支付金额同比去年增长8.2%04-06
东湖评论:清明遥寄追思雨,孝道赓续传家风04-05
【海岸科创】我的AI成长日记:从故事匣子到“奶龙学伴”04-05
北青快评 | 踏青赏春光,释放“清明经济”澎湃活力04-05
济南又上热门了!04-05
女子阻碍救护车通行!十堰交警:罚!04-05
青海美食上央视!04-05
中外居民共同体验传统文化(环球掠影)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