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护文化根脉 绽放时代光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6:14:00    

文明长河奔腾不息,一个接一个新纪录,标注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高度——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位居世界前列;

  “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达44个,持续位居世界第一;

  2024年,全国14.9亿人次走进7046家博物馆,观众和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放眼神州,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脉赓续 弦歌不辍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一组典雅气派的中式建筑群依山而建,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

  从远古遗存的一陶一瓦到悠悠典籍的一纸一页,32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汇聚于这里的亭台楼阁之中,点燃绵延不绝的文化星火,向人们阐释着何为文脉、何以中国。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以来,超160万人次参观者纷至沓来,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

  “参观者从中华版本中获得精神滋养,感悟中华文明的浩瀚璀璨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备受激励和鼓舞。”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发出感叹。

  国风浩荡,文脉悠悠。

  从考古遗址的文明探源,到古城古建的活态保护;从传统节庆的初心永续,到多彩非遗的创新传承,一系列孜孜矻矻的探索,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振时代之精神。

  入夜,新疆喀什古城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漫步于曲径通幽的街巷,驻足于人头攒动的巴扎,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曲一韵,风情独具。喀什古城,犹如一颗遗世明珠。

  守护这颗“明珠”,离不开独运匠心。

  喀什古城在改造过程中,秉承“积极的保护”原则,对建筑外观“修旧如旧”;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对核心区民居实行“一对一”设计,为每座民居“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住上了好房子,挂上了金牌子,过上了好日子。”居民亚克普江·西尔艾力对古城改造成效连连称赞。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到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挖掘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匠心守护,让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立足于守正,着眼于创新,让文化遗产“活”得更加灵动,更具永恒魅力。

  走进良渚博物院,戴上AR导览眼镜,精美玉璧便从展柜中“跃”然而出,黑陶罐更可“捧”在掌心细细端详;打开敦煌“数字藏经洞”游戏,化身“数字藏经洞”守护人,循着指引路线走进洞窟,便可沉浸式体验“人在画中游”——博物馆里的新科技,让“一眼千年”成为现实,让“古今对话”变得鲜活可感。

  “爆款”频出的文创产品,更让古老文物走进火热生活:敦煌书签、故宫口红等“圈粉”无数,铜奔马毛绒玩具持续走红,国博凤冠冰箱贴销售数量过百万件……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文艺创作 气象恢宏

  票房超158亿元,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全球影史票房第五——今年春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跃冲天,创造中国影史多个奇迹。

  就在去年底,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同样“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销售额突破90亿元,曾占据海外平台热销榜第一。

  短短时间里,中国动画接连缔造市场“神话”,中国文艺惊艳世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将时间镜头拉长:

  ——电影《流浪地球2》《热辣滚烫》《第二十条》等好评如潮,今年春节档总票房、观影人次则再次刷新同档期影史纪录;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繁花》《小巷人家》等受到追捧,网络剧《我的阿勒泰》掀起“跟着影视剧去旅游”热潮;

  ——《雪山大地》《宝水》《本巴》等小说编织出中国文学创作的斑斓色彩,湖南清溪村变身网红村,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引发关注……

  近年来,中国文艺不断改革创新,文艺创作活力迸发,文艺作品亮点频现,文艺市场繁荣发展。无数高光时刻、心动瞬间,装点着美好生活,振奋着民族豪情,汇聚成最美丽、最丰盈的风景。

  媒介变革带来新风,文艺创作呈现新貌。微短剧崛起,人工智能赋能创作,沉浸式戏剧方兴未艾;发一段短视频、写一部网络小说、开启一场才艺直播,抑或用AI创作一首歌曲,亿万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着新的文艺创造。

  从“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到“快递作家”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从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到李子柒的田园短视频,新媒介赋能下,激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作潜力尽情涌现。

  2024年11月,10部中国网络小说入藏伦敦大英图书馆,至今共有26部中国网文作品入藏这座久负盛名的学术图书馆。

  网文、网剧、网游承载东方神韵,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2024年,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海外用户规模超3.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部部深入人心的作品,一组组持续走强的数据,支撑起新的文艺高峰,形塑着新的文艺格局,“郁郁乎文哉”的恢宏气象正在中华大地升腾。

  文明活力 激扬澎湃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如期开幕,现场精妙绝伦的展示,让观众大呼过瘾。“文化+科技”碰撞出的新火花,点亮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已连续两年在深圳成功举办。“论坛紧扣时代脉搏和宏大议题,汇聚智慧观点,碰撞思想火花,共同聚合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共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告诉记者。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聚焦文化强国建设重大部署,关注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热点话题,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杨建表示。

  放眼全国,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正化为切切实实的举措,刻印在百姓高品质文化生活图景里。

  在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扎根基层,全年演出超过1万场,把文化大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在贵州贵阳,路边音乐会在街头持续唱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共享音乐文化盛宴……

  在江西共青城甘露镇坪塘村,花圃基地迎来客流高峰。种植园里,向日葵、剑兰、百合等花卉争奇斗艳,时令水果挂满枝头,“四季有花、季季有果”,让这里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基地负责人李兴东表示,“农文旅+”模式,为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需求、拓宽文旅融合空间打开了新思路,让文化消费链条得到持续延展。

  从看风景到享生活,多样化文化供给,满足着人们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情”的多层次需求。繁荣壮大的文旅产业,正见证着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文化发展,精彩纷呈;文明活力,激扬澎湃。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今日之中国正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答卷,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守护文化根脉 绽放时代光华05-25

腰痛到无法走路,竟是椎管长了肿瘤,乌干达小哥跨越万里求医!05-25

我从事博物馆教育的这十年05-25

绘就发展“同心圆” 打造交融新范式——在中东欧博览会感受跨区域开放合作新气象05-25

消息确认!日本归还中国05-24

追溯中华之源,交出七年成绩单!学界大咖齐聚郑州论嵩山文明05-24

宝安携手前海中山 共建深中文明“新通道”05-24

全省文化贸易交流及文旅发展座谈会在汴召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