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百戏 大草原的歌舞盛宴
在内蒙古草原的文明长河中,乐舞百戏是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上世纪出土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乐舞百戏图》与北魏乐舞陶俑,正以静默姿态诉说着千年前的盛世欢歌。
百戏起源于春秋战国,集杂技、乐舞、幻术于一体,秦代形成定制,汉代发展已盛。《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魏晋南北朝时,战乱推动民族大迁徙,百戏随中原艺人传入北方,与游牧民族的马戏、角抵等技艺融合,形成独特的草原百戏形态。
在呼和浩特地区陆续的考古发现中,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乐舞百戏图》、鸡鸣驿北魏墓壁画中的《燕居娱乐图》和内蒙古大学校址附近北魏墓中出土的乐舞陶俑,是研究古代草原歌舞难得的艺术珍品。在内蒙古大学校址附近北魏墓出土的34 件陶质文物中,最动人的是8件女舞乐俑。后一排7名乐俑为乐器演奏者,均头戴风帽、或跪或立、手势各异,以各种优美的姿态表现出吹、拉、弹、拨等演奏不同乐器的动作。前排舞俑头戴同款风帽,身着圆领水袖博衣,双臂扬起,衣袂如流水舒展,仿佛下一秒便要踏出鲜卑舞步。陶俑大部分涂白衣、施红彩,赭色服饰与史载 “鲜卑尚赭” 相印证,帽饰与窄袖设计则是游牧生活的实用美学体现。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到北魏陶俑,乐舞百戏的细节无不体现文化共生。中原的箫、埙、建鼓与草原的马戏、角抵同台辉映,鲜卑赭衣与汉族官帽交织成多元图景。这些文物不仅是贵族宴饮的缩影,更是丝绸之路上艺术互鉴的实证。
丨来源: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张成华)
相关文章:
北上赏花 南下踏青 尽赏千里不同春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