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柯静、魏玉雪)“紫荆花飘扬,飞向避风的港湾......”夏日渐浓,武汉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青衿之志”志愿服务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十里铺村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仍在继续。继法治、科学、舞蹈等课程后,志愿者们又带来了音乐课、美术课和手工课,用艺术与创意为乡村少年的假期再添缤纷色彩。
音乐课上,田宇辉与曾静怡两位志愿者化身“美育传声者”,以一曲《紫荆花盛开》为桥,牵起学生们与旋律的奇妙联结。当悠扬的歌声在课堂上流淌,不仅是音符在跳动,学生们在逐句学唱中触摸韵律之美,更在“紫荆花”的意象里读懂家国同心的深意。

美术课上,陈禹倩老师进行了美术创作课程教学——既有剔透灵动的玻璃画创作,也有憨趣十足的纸盘画体验。玻璃画创作中,用亚克力板替代玻璃的巧思,是对童真的细心守护;可水洗丙烯的选择,既保留了色彩的灵动,又给了学生们大胆试错的底气。而纸盘这一寻常材料也成了独特的画布,让创意有了更自由的落脚处。学生们拿起画笔,肆意挥洒创意,有的勾勒出五彩斑斓的花朵,有的描摹着憨态可掬的动漫角色,还有的细细描绘着心中的乡村美景。每一幅作品都跳动着童真的脉搏,盛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当柔软的粘土遇上灵动的指尖,当斑斓的扭扭棒缠绕出传统的温度,在黄乐娟和魏玉雪两位志愿者主讲的手工课上,正上演着一场关于创造与传承的美好邂逅。一团团柔软的粘土在指尖流转、塑形,渐渐幻化成一只只灵动的小章鱼。每一只都带着独有的灵气,憨态可掬。彩色扭扭棒不断对折、交叉、缠绕,经典的“中国结”轮廓便在指尖翻飞间逐渐显现。当粘土小章鱼在掌心定格成可爱模样,当扭扭棒中国结在手中绽放出传统的光彩,学生们眼里闪烁的不仅是完成作品的欣喜,更是对“创造”的雀跃。
“这是我第一次制作中国结!”学生小张举着作品笑眼弯弯,“以后我要带着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大家都当传统文化的‘小传承人’!”稚嫩的话语里满是热忱。这场手工邂逅,在分享中继续延续温暖与力量。

带队老师张晓冬表示,课堂里的笑声、学生手里的作品,就是最实在的意义。接下来,“青衿之志”志愿服务队将带来更多的精彩课程,陪伴学生们在知识与欢乐中度过一个难忘的夏天。

相关文章:
江苏如皋青少年“每天阅读一小时”06-13
宝安西乡禁毒爱心公益志愿服务队赴广西大化开展爱心回访活动06-06
东湖评论:以邮为媒,让世界深读襄阳06-02
【晚安安阳】当你担忧生活黑暗的时候,记得希望总会在某处闪光05-25
6年时间41场婚礼 村里的“帮喜团”让喜事简办新办05-25
博物馆,边界在延展(大数据观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