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作物“喝水”也有大学问 近200名中小学生探秘农业灌溉科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04: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袁楠 通讯员 单文晴

科学家是如何得知小麦“口渴”的?为什么作物也讲究“小口慢饮”?怎样才算喝饱又喝好呢?

带着几分新奇、几分疑惑,这个周六,一群中小学生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实验基地,向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寻求答案。

5月17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位于我省新乡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田灌溉研究所”)开展了“水润强国梦,灌溉创未来”主题科普活动,近200名中小学生来到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听讲座、看实验、观设备,一同探索农业科学的奥秘与魅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单位耕地的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水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匹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如何巧用科技力量,实现以更少的水资源,产出更多粮食?

作为我国农业水科学与灌排工程科技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农田灌溉研究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农田灌溉与排水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穿过新乡基地地面廊道,就进入了深埋地下的"地眼"观测空间。密密麻麻的传感器平台集中分布,一眼望去颇为壮观。

“地眼”其实是地中渗透仪,基地一块试验田内被划分出了208个长3.3米、宽2米、深度2米至8米不等的小地块,而在其地下部分,每个小区域内都埋设有水分、水势、水位、温度、盐分等高精度传感器。2560组传感器如同大地的“神经末梢”,实时传回作物根系与水肥药的“对话密码”。正是透过这些接口,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即时精准地“看”出土壤中水、肥、药的变化轨迹并实时监测对作物的影响。“这些数据能帮小麦少‘喝水’、多‘产粮’。”科研人员的比喻,让抽象的研究变得生动可感。

不同的作物需水量不同,相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需水量不同,不同性质的土壤实际需要的灌溉量也不同……为了“找不同”,科研人员在这里进行了常年的分组对照试验,采集了数百万条数据信息,精确刻画了土壤与作物系统关键因子的实时变化过程,为农业节水高效高产提供基础数据。

当天,学生们还共同聆听了农业科普讲座,相关专家围绕粮食安全背后的“节水密码”——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和装备,生动讲解“小水滴”如何历尽千难万险,让作物吃饱吃好“营养餐”的过程;实地参观了小麦种质资源圃,在麦浪里感受科技的魅力和丰收的喜悦;通过现场展示,了解了通量塔、大型喷灌机、无人机等各种现代农业设备及应用场景;学生们还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精神展馆,学习农业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追逐科技梦想。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陈景任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珍惜水资源,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田灌溉研究所党委委员、期刊信息中心主任乔冬梅说,农业科技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点亮百姓美好生活的璀璨明灯,希望这次活动能在大家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孩子们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据了解,除了做科研,农田灌溉研究所还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近年来,该所积极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和实践教育项目,积极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关注和热爱。

“希望孩子们可以扎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磨砺才干、志存高远,从小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期待未来大家都能成长为报效祖国、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农田灌溉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东海在寄语学生们时也表示,未来该所会继续做好农业节水科普工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促进科普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关文章:

省级名单!烟台高新区1家单位入选05-18

作物“喝水”也有大学问 近200名中小学生探秘农业灌溉科技05-18

“智慧”赋能陇原农业05-17

河北保定公开招聘500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 助推农业强市建设05-12

喜报!!05-10

菲律宾布卢桑火山再次喷发 附近地区出现火山灰04-30

拧好“水龙头”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水资源保障04-28

抢农时 促丰收 | 河北:农业AI大模型为春耕注入数智新动能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