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4月9日,深圳大学黄磊教授团队携变阈值单比特芯片相关雷达产品亮相第十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团队成功突破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技术壁垒,发布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及配套轻量级雷达系统,与联发科技、TCL华星光电、中国长城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一同成功斩获第十三届电子信息博览会创新金奖,彰显“中国智造”硬实力,为我国无人机、低空经济及智能感知领域注入创新动能。

自主创新破解“芯片荒”难题
轻量化革命赋能多元场景
会上,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黄磊应邀作《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及雷达系统解决方案》主题演讲。
面对国际芯片技术封锁与无人机系统对雷达性能的严苛需求,传统多比特芯片因算力负载高、存储压力大等问题制约行业发展。黄磊教授团队聚焦单比特量化技术,首创动态阈值调控机制,通过增益校准、噪声抑制与自适应时钟等核心设计,显著提升信号解析效率,在确保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为国产雷达芯片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基于该芯片的雷达系统实现了体积与重量的突破性缩减,适配小型无人机、车载平台及微型卫星等多样化载体。其创新的单比特架构兼容现有技术体系,在探测精度、成像质量与能耗控制方面表现卓越,已成功应用于航天、测绘及民用安防领域,并亮相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获评“最值得被记住的民用雷达技术之一”。
作为“雷达版航拍技术”,单比特雷达成像技术极有可能颠覆雷达接收机的现有架构,打破雷达技术发展格局。目前,该技术已与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国产雷达系统升级。团队开发的轻量化雷达成像方案获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技术转化成果覆盖低空探测、电力巡检等场景。
从“跟跑”到“领跑”
十年耕耘实现产业应用
会上播放的单比特ADC芯片纪实片,展现了这一小小芯片背后的潜心耕耘。
早在2014年,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就提出了单比特量化技术,以1比特数据替代传统16比特数据,获得了清晰的雷达图像,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十年间,黄磊教授团队依托深圳大学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多维信号处理研究所,持续攻克技术壁垒,将曾经的一个单比特课题的单点,拓展出一个单比特雷达的世界,实现了芯片技术的突破,并最终实现芯片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及配套轻量级雷达系统的发布,标志着团队成功突破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技术壁垒,相关产品与技术得到了博览会专家、行业领域代表的高度认可,充分体现了深圳大学在雷达技术领域的创新攻关能力,也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雷达芯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博览会现场,黄磊向到场嘉宾展示了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雷达芯片及相关产品。他表示,未来将带领团队持续推进单比特ADC芯片的高带宽研发与射频集成应用,为无人系统智能化发展及低空经济生态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
相关文章:
5G、AI赋能边远地区儿童先心病筛查 助力构筑可持续发展医疗技术体系04-12
“国际橡塑展”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4500家优质展商参展 吹响“绿色+智能”号角04-12
川企大调研·民企有π⑤丨在光伏红海“突围”,这家川企有什么反“内卷”绝技?04-10
机圈德芙功能全面升级 ColorOS 15更新AI一键闪记04-10
不拘一格降人才——赖亚文解读新一届中国女排主教练及队伍名单04-10
破解“雷达芯片荒”难题!深圳大学黄磊教授团队全球首创“变阈值单比特ADC”发布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