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出游误采误食野生蘑菇引发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您: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保护自身生命安全。
一、毒蘑菇种类与分布
毒蘑菇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约100种。在我国分布较广、对公众健康威胁较大的毒蘑菇有4种:肠胃炎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神经精神型。
二、中毒的症状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三、中毒的预防
不采摘:
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踏春郊游、拜山扫墓期间,不管是山上还是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而采摘野生蘑菇。
不购买:
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个人采摘售卖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不食用:
要避免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关键在于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别贪一口鲜而不顾生命安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学校食堂、集体食堂等禁止加工食用野生蘑菇,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四、食物中毒后的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要立即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如在外就餐发生食物中毒,可拨打12345市民热线投诉举报,并保存好消费票据、就诊记录、体检报告等相关证据,以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
五、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是白毒伞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大量生长于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常见的识别毒蘑菇的误区有五个:
①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白毒伞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却是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②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③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
④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⑤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被人们误会,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相关文章:
预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风险提示04-22
有患者从就诊到去世仅10分钟!这种病千万别以为是上火04-14
唠“科”话丨打个雷就喘不上气?专家支招应对“雷暴哮喘”04-12
AI赋能帕金森病管理 更好守护患者尊严04-09